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

湖北日报对公司董事长余宝琳进行专访报道——“筑”福天下

发布时间:2016/2/16 15:56:20 浏览:7040


     湖北日报讯 记者 吴文娟 通讯员 刘森 陈芳

  “20年以后,建筑业可能会是夕阳产业,公司不能一条腿走路,新七正向医疗、教育、养老、高科技产业渗透。”新七建设董事长余宝琳说,他一直在未雨绸缪,思索如何把建筑企业打造成“百年老店”。
    尽管过去的一年,建筑业压力重重,新七建设的成绩单却格外醒目:实现产值204亿元,比上年增长26%。
    新七的飞速向前,与掌舵人余宝琳的胆识、谋略和胸怀分不开。
    29年前,25岁的新洲小伙余宝琳,凑了300元钱,带着几个泥瓦匠,提着泥刀,到武汉闯天下。当时,他没有想到,自己开始的是一场异常艰难而无比辉煌的旅程。
    “当时真苦。”余宝琳回忆,建筑队一无资金,二无资质,三无市场,办公室就是租借的民房上的阁楼,买不起办公桌,就自己做;没有床板铺,就用砖头拼。1989年工商企业整顿,这个“三无”公司差点被整没了。
    直到1990年初,公司获批全国建筑企业四级资质,随后在汉口承接了第一栋造价千万元的工程,才终于闯过“生死线”。此后,新七在资质升级上一路向前,从四级到三级、二级、一级,直至晋升特级。
    2004年,武汉市新洲区政府提出,全区数十家集体所有制建筑企业进行民营化改制,希望余宝琳带个头,他二话不说答应。
    当时,有人提出新七建设集团应由余宝琳控股,占51%的股份,但余宝琳拒绝了。他说:“不是我买不起,也不是其他股东不要我控股,如果由我控股,大家就没有主人翁意识,发挥不了积极性,对公司发展不利,我要用释放股权来凝聚人。”
    这一次改制,余宝琳的股份占30%;2008年的第二次改制,他的股份占6%。改制后的新七,如注入了强大动力的骏马,昂首疾驰,产值过百亿、问鼎鲁班奖。至今,新七所承建的工程获得国家、省、市级奖项500余个。
    公司发展起来了,人生还有更高境界,余宝琳把目光投向了那些贫困人群。“企业的成长依靠社会,企业的财富来自社会,当我们事业有成时,不能忘记回报社会。”
    他将慈善当做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,贯穿于平日里的大事、小事中。余宝琳还首创“新七慈善大使”,由股东和董事会民主选举“慈善大使”,由他出面组织策划新七集团的公益活动。
    十几年来,新七从助学开始,发展到助老、助困、助残,从捐资兴建小学、资助贫困大学生发展到赞助福利院、赡养五保老人,累计捐款9000多万元。
    如今,“新七建设筑福天下”的文化理念,已经融化在全体新七人的血液之中,成为新七人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。